|
偏頭痛與貝爾氏麻痺有關
研究者指出,偏頭痛患者發生貝爾氏麻痺的風險,是無偏頭痛者的近2倍。
這篇觀察型研究的對象包括偏頭痛患者組與對照組,研究發現偏頭痛與貝爾氏麻痺有關;貝爾氏麻痺是一種急性、患側面部神經癱瘓的疾病,會導致頸闊肌及顏面表情肌肉虛弱,與性別或偏頭痛類型無關。
研究作者、台灣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署君醫師表示,研究結果指出,醫師應詢問病患有無偏頭痛。
王醫師表示,在臨床實務,除了高血壓、糖尿病、懷孕,貝爾氏麻痺患者還必須追蹤偏頭痛病史。他強調,這對於年輕患者特別重要,因為他們通常不會有高血壓或糖尿病。
他們的研究結果線上發表於12月17日的神經學期刊。
研究者使用台灣健保研究資料庫(NHIRD)的數據,彙整兩組18歲以上的研究對象:(1)全部都是在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診斷有偏頭痛(先兆偏頭痛、無先兆偏頭痛、不明原因偏頭痛)的病患,(2)從NHIRD隨機取樣,無偏頭痛或其他頭痛病史的對照組。
原本就有貝爾氏麻痺者、30天內有偏頭痛以及貝爾氏麻痺診斷者不納入研究。
為了盡量減少偏頭痛患者與無偏頭痛對照組之間的既有差異,研究者使用傾向得分配對;對偏頭痛組的每個病患,研究者找一個人口統計學特徵相仿的對照組,年齡與偏頭痛診斷可能性之傾向得分相當。
傾向得分配對分析,在偏頭痛組與對照組各包括了136,704名研究對象。平均追蹤3.2年之後,偏頭痛組有671人、對照組有365人新診斷有貝爾氏麻痺,每100,000病患-年之發生率分別是158.1、83.2。
對照組的貝爾氏麻痺發生率高於之前的報告數據(每100,000病患-年為13.1-53.3)。王醫師表示,這個差異可能是因為台灣健保的整體涵蓋率高以及數據完整。
偏頭痛是相當常見的,全球年度盛行率約為10%,女性患者多於男性,這篇研究中,貝爾氏麻痺的男女比率,在偏頭痛組為1.4:1,在對照組為1.1:1。
偏頭痛患者的貝爾氏麻痺風險比較高(風險比1.91;95%信心區間1.68 - 2.17;P < .001)。不論有傾向得分配對以及沒有傾向得分配對,偏頭痛與貝爾氏麻痺的關聯性相似。
若採用不同的貝爾氏麻痺診斷準則,關聯性依舊顯著,在依照性別、年齡、Charlson共病症指數分數、糖尿病、高血壓、偏頭痛類型分組的各組分析結果也一致。
王醫師表示,我們並未發現先兆型和無先兆偏頭痛之間(與貝爾氏麻痺之關聯)有差異,這與之前的血管共病症研究不同,該研究顯示先兆偏頭痛與中風或心肌梗塞有關,而無先兆偏頭痛則是無關。
王醫師表示,越常因為偏頭痛就診的患者越可能發生貝爾氏麻痺,我們假設,偏頭痛發作越頻繁或越嚴重,易使顏面神經受損而發生貝爾氏麻痺。
王醫師表示,儘管他與研究同僚已經報告指出,偏頭痛患者發生與第八對腦神經、或耳蝸神經有關之突發性耳聾的機率較高,他對研究結果仍有點驚訝,所以我們認為,我們可能可以有機會證明偏頭痛和貝爾氏麻痺的關聯。
根據王醫師指出,有許多機轉可以解釋偏頭痛和貝爾氏麻痺之關聯,但是,最好的假設是顱神經附近的神經源性發炎可能會誘發顏面神經脫髓鞘,這或許是在病毒感染之後發生。此次研究排除在30天內有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的病患,但是研究者並未評估病患的檢驗數據。
他表示,還無足夠證據排除或納入神經源性感染這項因素。關鍵可能是偏頭痛與貝爾氏麻痺的共同機轉。不過,大多數研究顯示,先兆偏頭痛與血管共病症有關,無先兆偏頭痛則否。
這次的研究,先兆型與無先兆偏頭痛之間並無差異,顯示「神經源性發炎這項假設」是合理的。
研究限制是,貝爾氏麻痺主要是臨床診斷,資料庫中的臨床資訊有限,所以有一些案例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顏面肌肉無力。同時,偏頭痛患者這組都有活性偏頭痛,可能無法代表非活性偏頭痛者。
賓州費城Thomas Jefferson大學Stephen Silberstein醫師,以及義大利Ancona Marche理工大學Mauro Silvestrini醫師在編輯評論寫道,這些研究結果有幾個意義,除了提出偏頭痛是貝爾氏麻痺的因素之一,作者們還發表了與這兩個疾病有關的一些假設。
可能是發炎、感染以及血管方面的變化,使偏頭痛與貝爾氏麻痺之間有所關聯,這值得進一步探討,以獲得有關更新之治療策略的見解。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WebMD
來自群組: ♨ 秋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