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33|回復: 0

心房顫動常沒症狀 疏忽預防可能中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5-2 08:16: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心房顫動常沒症狀 疏忽預防可能中風


70歲吳先生日前散步時無預警倒下,平時身體還算健康,雖有糖尿病但有控制,也沒不良生活習慣,沒想到送急診後竟是腦中風,所幸處理及時,救回一命。仔細檢查後發現,原來他一直有心房顫動,卻不自知,疏於防範才出事。

像吳先生這樣狀況並非少數,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李貽恆教授臨床經驗發現,因部分心房顫動患者不會有症狀,或僅些微不舒服,有些人以為是年紀大、身體自然的不適狀況,直到發生腦中風或心血管出問題,才驚覺自己長期與心房顫動這隻猛虎相伴。

心房顫動是因心臟產生節律訊號功能異常,導致心跳不規則且常過快。依持續時間長短分成陣發性、持續性及永久性3種心房顫動類型。不管是哪一型,患者可能不會有任何症狀,但也可能會出現心悸、頭暈、疲倦、胸悶或喘不過氣。高齡是發生心房顫動的一大原因,超過7成的患者年齡大於65歲,隨年齡增加,罹病比例愈高。

心房顫動怎麼會跟腦中風有關?當心房無法正常、有效的收縮,血液就無法正常流動,容易產生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跑到腦,就會腦中風。根據統計,每5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

不只是腦中風危機,李貽恆指出,研究發現心房顫動患者比起一般人的死亡率、心臟衰竭的風險也高出非常多,死亡率增加2.5至3倍、心臟衰竭風險高3倍、腦中風則是高3到5倍。

李貽恆說,心房顫動的治療得雙管並行,一方面要控制心律,不要讓心臟跳得太快,且還要用抗凝血藥物,讓血液比較不容易凝固、減少血栓風險,預防中風發生。

傳統抗凝血藥物是華法林,雖藥效穩定,但缺點是專一性不高,要常抽血監測病人藥物劑量是否足夠,以免增加出血風險,且華法林也比較容易跟其他藥物有交互作用。

李貽恆表示,科學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展了新型的抗凝血藥物,專一性更高,減少患者常要監測的麻煩,且對亞洲病患來說,新藥出血風險也降低許多。臨床經驗顯示,心房顫動患者每一年發生中風的風險可能有3%到10%,但使用新型口服治療後,風險可壓到每年1%以下。

服用抗凝血藥物病人,如果遇到意外、需動刀,最怕就是出血風險。李貽恆解釋,不管是服用傳統或新型抗凝血藥,都會碰到類似問題,病人除要規律服藥,也要小心不要跌倒等意外發生。但新型藥物發展出「反轉劑」,病人如果有止血需求,反轉劑打進去後,幾乎立即見效,不必擔心大出血危機,而且健保署已將反轉劑納入健保給付,並從今年5月1日起實施。

李貽恆說,當前新型抗凝血藥物已是臨床治療首選,但有些患者不適用,包含洗腎、腎功能不佳、曾接受心臟手術,換過金屬瓣膜,及有風溼性心臟病、二間瓣狹窄者。


檢測自己有沒有心房顫動頗為簡單,李貽恆解釋,一般人正常心跳約每分鐘50到100下,但心房顫動患者可能常亂跳。民眾可自行「把脈」觀察,或現在流行的穿戴式裝置、血壓機等,也有測心律,或可透過心電圖檢查,有助及早發現、治療。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Archiver|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2-8 05:02 , Processed in 2.49623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