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7|回復: 0

遠離坐骨神經痛 蹲太久、翹腿這些錯誤別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4-27 07:26: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遠離坐骨神經痛 蹲太久、翹腿這些錯誤別犯〜
坐骨神經痛是骨科門診常見的疾病,許多人常以為是年長者才有的毛病,其實不然,年輕人也是高危險群,特別是不良坐姿與運動方式,都會讓脊椎提早退化。醫師提醒,要避免或緩和坐骨神經痛病狀,唯有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注意,才是良策。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任洪豐建指出,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最粗的神經,從第2、3、4、5腰椎及第1薦椎處開始,往人體下肢分布,包括:腰椎、小腿,以及足踝,只要被身體硬骨或軟骨壓迫到,就會造成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與腰酸背痛不同

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因素包括:腰椎退化、長骨刺、腰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等。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任洪豐建指出,通常50歲以上的坐骨神經痛患者,大多是因為腰椎退化、長骨刺引起,30至40歲的患者,則是因為常搬重物、姿勢不正確造成腰椎滑脫,或椎間盤突出所導致。

臨床上,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有別於一般的腰酸背痛,或是下背痛;唯有解除症狀及神經壓迫,才是徹底治療的根本。


坐骨神經痛不是老年人專利,年輕族群常因不好習慣,造成腰椎酸痛反覆出現。

遠離坐骨神經痛:不要蹲太久、翹著腿

洪豐建醫師強調,面對坐骨神經痛,除了手術、急性期服用止痛藥,或進行如腰椎牽引等復健治療外。遠離坐骨神經痛,平日就要遠離會引起坐骨神經痛的不良習慣,包括:不要坐太矮或太硬的椅子,也不要蹲太久;坐著的時候,儘量不要翹二郎腿。

另外,醫師會針對坐骨神經被壓迫的真正原因來治療。例如:因為椎間盤突出或是長骨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就會用腰椎牽引(拉腰)的方式來治療;而如果坐骨神經是被太緊的臀部肌肉(梨狀肌)所壓迫,治療就會以肌肉的放鬆為主。

復健2撇步 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醫師提醒,避免坐骨神經痛,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例如:避免久坐久站、搬重物等,坐的時候,腳底板要剛好平踏在地板上,膝蓋後方要呈90度,且應選擇有軟墊的椅子、少坐木板硬式的椅子,對於腰椎才有緩衝效果。

以下2招復健動作,平日在家就可以做,對緩解坐骨神經痛很有幫助。(示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許芳毓)

復健1/拉力伸展:


拉力伸展:躺下曲右膝,左腳平放右大腿上。(圖片提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
躺下曲右膝,左腳平放右大腿上;若梨狀肌有問題會感拉力,要加強拉扯,雙手可抱着右腿拉向自己,微抬上身提升拉力;維持15至20秒,左右各做3至5次為1組,每日做3組。

復健2/放鬆腰椎:


2.放鬆腰椎:躺下雙膝曲起,慢慢傾向左方,維持3至5秒後,返回原位。(圖片提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

躺下雙膝曲起,慢慢傾向左方,維持3至5秒後,返回原位,雙膝再慢慢傾向右側,維持3至5秒,來回20次;急性腰痛者可隔1、2小時做1次。

【上班族小叮嚀】:

臨床上常見許多上班族因為久坐姿勢不良、愛翹腳,還有喜歡把手機放在褲子後側,這3種壞習慣都容易形成壓迫,造成梨狀肌過於緊繃、發炎,除了疼痛,嚴重會影響行走,甚至容易造成腰椎及坐骨神經病變,千萬別輕忽。

原文網址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67/5732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Archiver|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2-8 10:22 , Processed in 0.02035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