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8|回復: 0

人生最後一哩路 要選擇在哪告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11-12 00: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生最後一哩路 要選擇在哪告別


生命的起始通常是在沒選擇下到來,但是當生命終結時,除開意外事,其實我們是可以有選擇的。能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應該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學習如何跟愛的人「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不一定是要在全身插滿醫療儀器才能代表善終和家屬的「盡心盡力」。緩和醫療是種需要內化的概念,如果臨終能有選擇,您會希望在哪裡?用什麼方式道別呢?

阿蘭奶奶,是一位巴金森氏症末期合併失智症末期的患者,在一年內退化到完全失能,臥床加上無法進食。去年初因肺炎住院,出院後裝上鼻胃管並轉介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團隊。因阿蘭奶奶有多重共病,再加上時常會躁動,而原本用藥也非在北市聯醫體系開立,所以出院後家屬對於用藥有諸多疑問。

在團隊接手照護期間,除了護理師到宅協助置換鼻胃管之外,主治醫師沈醫師花了不少時間整合阿蘭奶奶的用藥,並且跟家屬解釋哪些藥品目前可以不需使用。

收案後的半年,隨著疾病的進展跟體力的衰弱,阿蘭奶奶進出醫院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一下是肺炎,一下是大片帶狀皰疹,家屬已疲於奔命。而每一次出院後奶奶的整體狀況卻是每下愈況,在跟家屬不斷地溝通後,決定將奶奶轉為居家安寧的個案,最後在子女們的陪伴下逝世,由團隊前往個案家中開立死亡診斷書。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沈怡伶說,目前在臺灣社會,尤其是臺北市,能接受居家安寧概念的民眾不多,再加上能明確說出希望善終地點的病患非常的少,這對正在推動居家安寧的團隊來說是個困境。因華人社會文化的影響下,我們不願意在長者面前談到「死」,總認為這是個不吉利的字眼,但避而不談就代表不會遇到嗎?而或是在遇到的時候匆促地面對,甚至跟其他家人間有些來不及說的遺憾?

而大多數在目前接受居家醫療的個案中,有許多已經是長期臥床合併重度失智,早就無法表達自己希望善終的地點,子女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取

得共識,一旦發生狀況也只能往醫院送。急診室的醫師面對一位陌生個案,也只能全套檢查從頭做起,即使家屬簽立了不急救同意書,但對末期個案來說仍然是煎熬,這也是遲遲無法將居家安寧的概念跟理念推廣的絆腳石。

沈怡伶表示,日本早在十年前就面臨相同的問題,2009年厚生省的數據顯示全國只有12%的人在家中逝世。即使對健康長者的調查中有40%希望在自己居住的安養中心善終;40%希望在自宅、子女家或是親戚家往生。而對生命末期的個案做的調查發現,竟高達60%的人希望在家中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這當中也存在不少跟我們一樣的困境,也因此相關政策、制度與機構蘊育而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Archiver|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2-25 01:18 , Processed in 0.02333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