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因對防腐劑敏感,近年來經常看到廠商打著「本品不含防腐劑」招牌,消費者也因此買單,但是奇妙的是,這些食物通常都不會壞,食安專家文長安表示:如果寫不含防腐劑,最好就不要吃了。
目前台灣將24種防腐劑列管,只要加入,就一定要在產品中標示,但是其實具有防腐作用的成分絕對遠超過這24種,而這些不叫防腐劑的「防腐添加物」才是更可怕的成分。 文長安表示,防腐劑大概可以分為三類,毒性微弱的是丙酸和己二烯酸,通常用在麵包與糕餅當中,因為毒性微弱,他甚至建議食藥署應該要鼓勵廠商多用這兩種防腐劑。 如果廠商是加這兩種防腐劑,民眾比較不需要憂心,除非廠商是加入「對羥苯甲酸乙酯」,這是屬於防腐劑中毒性較高的,是類塑化劑,效果超好,這就是民眾比較需要注意的防腐劑。 但是比起這些,不叫防腐劑的防腐劑才是目前食安的大漏洞。 文長安解釋,防腐劑其實就是細菌抑制劑,但是不是殺菌劑,對人體的傷害遠比其他殺菌劑來得小,可惜國人看到「防腐劑」三個字就心生恐懼,間接迫使廠商開始鑽漏洞,用比防腐劑更毒的東西來摻入食品當中。 廠商近年來很常使用反丁烯二酸,因為被列為調味劑,不僅用量不受限制,也不需要註明,還可以偽裝成天然食品販售,在民眾防腐劑恐懼症中,成為廠商逃避的捷徑,但是對人體的傷害其實有很大的傷害。 這幾年下來,食安問題連環爆,任職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擇食講堂講師陳俊成表示,其實食品工業的重點不應該是如何利用添加物,而是應該反過來管制原料的品質,要思考如何讓原料更好,而不是靠些外在添加物而調成各種不自然的味道。 防腐劑也好,調味劑也好,無添加物的時代已經回不去,與其持續陷入防腐劑恐懼症中,消費者不如好好的了解添加物,才是自保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