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超音波 讓消化道腫瘤無所遁形
署立彰化醫院引進新型『內視鏡超音波』機種,是經由口腔將內視鏡放進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腸),可以明確瞭解中空臟器(食道、胃、十二指腸、大腸、直腸)黏膜下腫瘤的本質、侵犯層次、淋巴結轉移及分期。另外,也可以瞭解消化道癌症病灶的侵犯深度、周邊器官是否侵犯(例如:胃、肝、膽道系統、胰、脾等臟器的癌症發生)。
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昨(十六)日表示,一位五十歲林姓婦女,有上腹疼痛情形在鄰近診所接受胃鏡檢查,意外發現,在胃的體部有一顆估計約一公分的黏膜下腫瘤,轉診到署彰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安排以『內視鏡超音波』檢查,進一步區分出黏膜下腫瘤,是由第四層的地方長出來,証實有0.八公分,疑似平滑肌瘤或胃腸道基質瘤,以目前之大小,判定屬良性瘤,原本林姓婦女非常害怕是癌症,所幸經『內視鏡超音波』詳細檢查後,評估這樣大小的黏膜下腫瘤,只須定期密切追蹤大小變化。
蔡安順醫師表示,傳統超音波的檢查方式,是將塗有凝膠的超音波探頭放在受檢查部位的身體表面,達到實質器官例如肝、脾、腎檢查的目的;不過,對於中空器官的胃、十二指腸、易被腸氣阻擋的胰臟、肥胖或有疤痕的患者,超音波是無法穿透,使得『傳統超音波』檢查的準確度降低。
蔡安順表示,內視鏡超音波的發展,本來在解決『傳統腹部超音波』在胰臟檢查上所遭遇到的困難,同時具有將腸胃壁之各層次清晰呈現的特性,因此,除了胰臟疾病的診斷外,在腸胃壁內腫瘤之定位、癌症之分期、胃腸黏膜下腫瘤之分層特性分析,優於其他影像學檢查,可以讓消化道腫瘤無所頓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