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回復: 0

巴金森氏症新療法進入臨床實驗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4-10 00:4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巴金森氏症新療法進入臨床實驗


上圖:花蓮慈濟醫院林榮院長(右)、與生技業者簽署研究協議

針對神經退化疾病「巴金森氏症」目前主流療法為藥物(左-多巴)與手術(腦部深度刺激)兩種方式。在世界神經學研究領域中受到高度肯定的花蓮慈濟醫院,近來研究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為一種將成體細胞重新啟動(Reprogramming)成為多功能幹細胞之技術。iPSC在科學上已經被證實具有分化為人體各類細胞的潛力,並且可以在嚴格條件控制下大量的培養增生。因此,iPSC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細胞移植治療來源。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表示,目前計畫目標之一就是巴金森病的治療藥物,透過國爲生醫所開發的小分子藥物,結合慈濟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技術,希望能提供巴金森病友有效的另一種選擇。

林欣榮院長在台灣首創將胚胎的「中腦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的技術,透過把幹細胞胚胎組織植入病患腦部,使多巴胺細胞再生,讓原本臥床、吞食困難的巴金森氏症患者,病情逐漸改善,這項轉譯研究為巴金森氏症病患帶來治療新契機,但因胚胎組織取得不易,因此需要開發更多的細胞來源。而慈濟創新研發中心已建立起將多種成體細胞如:周邊血單核球、皮膚纖維母細胞以及骨髓間葉幹細胞,重新啟動(Reprogramming)成為iPSC之技術,並且後續成功的將iPSC轉變為多巴胺 (dopamine) 神經前驅細胞。

包含國為生醫在內,國璽集團與慈濟已經有多項與幹細胞相關的研究計劃正在進行中,例如:慢性腦中風幹細胞療法等研究。莊明熙董事長表示,經過初期的研究發現,透過iPSC製造的多巴胺神經前驅細胞,對巴金森氏症具有相當的應用潛力。這次結合雙方合作開發的小分子藥物,能夠幫助移植細胞快速成熟、並移動嵌合到宿主的神經系統,相信能對研究計畫發揮治療效果。

「醫學是為病人解除病苦,創新研發就是讓醫學突破極限。」林欣榮院長表示,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已經解決了許多疾病帶來的問題,但是還有很多疾病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所以,慈濟醫療創新研發中心的目標之一,就是透過創新研發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且是針對疾病本身,盡可能降低副作用的「精準醫學」,幫助病人恢復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Archiver|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2-8 21:10 , Processed in 0.02143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