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6|回復: 0

維他命別亂吃!藥師3建議,防過量與副作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3-13 00:06: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維他命別亂吃!藥師3建議,防過量與副作用
國內市售保健食品琳瑯滿目,雖然各有所愛,但卻隱藏不少迷思。專業藥師提醒,許多民眾對保健食品例如維他命都有錯誤觀念,服用方式錯誤可能造成偏食、劑量超標、降低其他藥物療效等多種影響,千萬要謹慎。


蔡佩珊藥師(右)指出,保健食品不是吃越多越好,應小心過量及副作用。(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台北慈濟醫院蔡佩珊藥師指出,食補、保健食品的廣告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對重視吃補的台灣人而言,食用保健食品的理由不外乎是「補充營養」、「消除疲勞」、「強化骨骼」、「保護視力」等。

維他命吃最多 保健食品非萬靈丹

據統計,台灣有逾1/4的人會每天吃保健食品,其中維他命、鈣片、葉黃素分別占食用種類的前3名。雖然很多人覺得保健食品是萬靈丹,吃了就能改善身體問題,但往往因此忽略原本疾病與藥品間的交互作用,或服用過量導致的副作用。

另外,保健食品雖標示為食品,但多數仍介於食品與藥品之間,當攝取過量濃縮成分,若人體沒用到,營養素將累積在內臟、無法代謝,久了也會產生毒素,對負責代謝的肝臟、腎臟很不好。因此,最好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素、維生素較佳。

專業藥師解開維他命迷思請看下一頁>>>>


國內市售保健食品琳瑯滿目,雖深獲國人喜愛,但卻隱藏不少迷思。

維他命錯誤服用,仍然有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保健食品在錯誤服用方式下對人體的影響,以維他命A、B、C、D為例,蔡佩珊藥師表示,維他命有水溶性與脂溶性2種,雖然水溶性維他命較易被人體吸收與代謝,但依舊可能因服用濃度過高,影響藥效或身體機能。

1.維他命A:維他命A過量產生的副作用包括肝功能異常、骨密度降低、中樞神經異常的情形。

2.維他命B:臨床曾有孩童因過量服用B群,導致神經、四肢癱軟的案例;此外,維他命B6若跟巴金森氏症藥物、抗痙攣藥物一起服用,會導致藥物療效變差,無法達到應有治療效果。

3.維他命C:同時服用含鋁制酸劑與維他命C,會增加鋁離子在腦部、骨骼的吸收,若是腎衰竭患者則容易發生鋁中毒,較嚴重的症狀會有骨軟化或記憶喪失;若與多發性骨髓瘤藥物併用,對療效也有所影響。且攝取過量反而會腹瀉、增加腎結石風險。


4.維他命D:治療骨質疏鬆的藥物中,有些藥為複方,含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若患者再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會導致維生素D濃度過高,產生高血鈣症、嘔吐和肌肉無力等急性中毒症狀。

5.維他命E、K:雖然較少出現服用過量的情形,但與某些抗凝血劑、抗病毒藥物同時服用時,也可能影響藥物吸收或代謝。

蔡佩珊藥師強調,除單一種類保健食品會服用過量外,其實不同的保健食品也會發生過量情形。舉例而言,綜合維他命已含有各類營養素,若民眾服用後,再額外吃B群,即可能導致維他命B超標。

正確服用保健食品,藥師3建議:

1.必須釐清自己的購買動機,千萬不要因為別人吃了效果很好,所以吃吃看,或相信廣告誇大療效而服用,要確實了解自己身體。

2.若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需了解、記錄所服用各項保健食品的成分後,向醫師、藥師或營養師做諮詢。

3.保健食品與藥品不同,是短暫補充、身體有需求才吃,非每天定時服用。

原文網址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0/5697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Archiver|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2-10 23:29 , Processed in 0.02401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