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 / 5278論壇 / 我愛78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60|回復: 0

腹痛、腹瀉治不好?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作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9-23 19:51: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腹痛、腹瀉治不好?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作祟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莫名腹痛、腹瀉,且症狀持續數週未見改善?當心,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作祟!1名35歲男性,半年來在未減重下爆瘦10公斤,且持續有腹瀉、腹痛問題,本以為是換新工作壓力大所致。沒想到近1個月卻突然出現嚴重血便,且一吃就腹瀉。就醫後診斷後才發現是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且小腸已因不斷發炎而狹窄。若延誤就醫,恐將導致小腸壞死,十分危險!

腹痛、腹瀉治不好?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作祟


「發炎性腸道疾病」上身?自體免疫疾異常是禍首!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內科吳登強教授表示,事實上,所謂的「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指的是因人體自體免疫功能發生異常,造成腸道慢性發炎的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根據發作部位的不同,又可區分為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簡稱UC),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簡稱CD)2大類型。

雖然目前醫界尚未找出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產生的確切病因與機轉。但是,根據國內外臨床統計可發現其發生約為每10萬人分之13左右,多好發在20~40歲的青壯年身上。又以歐美較為常見,東方國家的發生率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飲食西化,以及現代人飲食精緻化,攝取較多高糖、高脂食物的情況下,IBD的全球發生率及盛行率,都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又以潰瘍性大腸炎(UC)較克隆氏症(CD)常見。

根據全台重大傷病資料統計,因潰瘍性大腸炎領有重大傷病卡的患者約有2800~3000人;至於因克隆氏症而有重大傷病卡的患者則有700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根據發炎位置及症狀的嚴重度,又可劃分為輕、中、重3個等級,其中領有重大傷病卡者大多屬於重度患者。因此,實際罹患人數可能更多。

莫名腹痛、腹瀉,且症狀持續數週未見改善?當心,恐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作祟!
腸胃炎還是IBD?腹瀉持續數週要當心!
不過,IBD與腸胃炎究竟有何不同,出現哪些症狀時要特別當心,才不會如上述案例飽受不適之苦呢?對此,吳登強教授指出,一般因感冒病毒、吃壞肚子引起的腹痛、腹瀉症狀最多持續1週到10天左右,便會逐漸好轉。
而IBD的患者因腸胃道持續慢性發炎的關係,拉肚子、腹痛等不適反應,往往會持續長達數週,甚至數個月之久,嚴重甚至可能出現血便等症狀。且IBD患者因腸道發炎、營養吸收不良,經常會伴隨有貧血、體重大幅減輕等併發症,兩者間在症狀上仍有一定的鑑別度,並不難區分。

再加上,由於IBD畢竟屬於自體免疫異常導致的疾病。所以,患者不光會出現因胃腸道會發炎而生的不適症狀外;當發炎物質跟著血液流到全身,恐將使少部分患者出現虹膜炎,關節炎、胰臟炎等併發症,其嚴重性不容小覷!

IBD患別輕忽!反覆發炎恐腸壞死,礙影響營養吸收
最重要的是,除了上述症狀外,IBD更有靜止期與急性發作期的區別!一般來說,在發炎指數較低的狀態下,患者往往不會感到不適。可一旦患者因承受過大壓力,或是突然間的氣溫、生活環境的劇烈改變,以及感冒等因素,都可能誘發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釋放大量發炎因子,就可能造成急性發作。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內科吳登強教授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指的是因人體自體免疫功能發生異常,造成腸道慢性發炎的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根據發作部位的不同,又可區分為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2大類型。(攝影/洪毓琪)
長時間反覆的急性發作,在持續得發炎浸潤下恐因此侵犯腸道黏膜,對腸道造成損傷。若發炎情形遲遲未癒,不僅會導致廔管、膿傷、大小腸腸道狹窄等併發症;一旦侵犯過度更會引起腸道壞死,而不得不開刀進行切除;嚴重者甚至需面臨一切再切的窘境。

且值得注意的是,大腸、小腸有一定的長度,若是被不斷的切除,恐將對人體的營養吸收能力帶來劇烈影響。尤其是,主要負責人體營養吸收功能的小腸,僅有6公尺長,一旦切除大幅過多,恐將成為短腸症而導致營養不良,甚至不能存活,值得注意!

莫名持續腹瀉速就醫!按時服藥就醫,90%可回歸正常生活
因此,吳登強教授提醒,一旦發現自己腹痛、腹瀉問題遲遲未癒,且體重急速減輕;甚至出現血便問題時,應儘速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釐清病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並遵從醫囑按時服藥,都有助於防止發炎症狀惡化。
且值得慶幸的是雖然IBD是免疫造成的終身疾病,但根據臨床統計,有高達90%的患者只要認真按照醫囑服藥、定期回診追蹤,就有機會過一般人的生活,無論唸書、運動、工作、生育都不受其影響。

吳登強教授提醒,民眾一旦發現自己腹痛、腹瀉問題遲遲未癒,且體重急速減輕;甚至出現血便問題時,應儘速就醫。(攝影/洪毓琪)
IBD擔心藥物副作用?醫:新型藥物降低不適發生
所幸,在醫療技術的進步下,如今已有相當多種類的藥物,可供醫師選擇使用。
吳登強教授指出,根據發炎程度的不同,在藥物的選擇上也大相徑庭。一般來說,輕、中度發炎的患者使用5-Aminosalicylic acid(5-ASA)成份即可達到抑制發炎的作用。至於重度發炎的患者,才有考慮使用價格相對昂貴,能直接根本抑制發炎因子產生的生物製劑的必要。

除了詳細說明IBD患者可使用的藥物外,吳登強主任也提到,有別過去傳統的類固醇可能引起的月亮臉、青春痘等副作用。如今新型的免疫調節藥物,不僅能有效發揮抑制發炎的功效,同時也能避免對類固醇產生依賴性。

因此,其再次強調,雖IBD是免疫造成的終身疾病、不可能痊癒。但還是能透過正確的服藥治療,來抑制、防範其反覆發作。事實上,只要透過適度的控制,防範發炎反應反覆發作,自然有助避免不適產生。所以,患者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或是認為自身症狀已得到改善就不再複診、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就是與IBD和平共處,並能夠維持正常生活的不二法則!
來自群組: ♨ 秋居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 再次提醒您,回覆文章時請遵守下列重要回覆規則︰
  1. 回覆字數必須超過十個中文字以上。
  2. 禁止使用插頭香, 搶頭香, 搶第一, 第一名, NO.1, 坐沙發等無意義的回覆。
  3. 嚴禁草率敷衍的灌水回覆。例如: 推......, 頂......,11111111, good, push, thank you, 謝了, 好看, 謝謝大大, 感謝分享, 支持, 再來 等等。
  4. 禁止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或複製、引用別人的回覆。禁止使用不知所云的回覆,例如: 3q5ws9dmh。禁止使用中英文或符號組合字。
  5. 回覆文章必須與該主題有關,如有不符將以灌水處理。
※ 違反規則者,抓到輕者積分歸零,嚴重者封鎖I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 google 登入 facebook 登入 Line 登入

本版積分規則

舉報|廣告洽談|5278 / 5278論壇 / 5278手機A片

GMT+8, 2025-8-13 06:02 , Processed in 0.02138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