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天主教聖保祿修女會醫院神經內科 王思菁醫師
「醫生,我的手沒有力,是不是中風了?」、「醫生,我的脖子緊緊的,是不是血管塞住快要中風了?」在神經內科的診間常常會聽到許多類似的緊張詢問。
這些真的是中風的症狀嗎?中風,又稱腦血管意外,是台灣十大死亡原因第3位,也是造成中老年人殘障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中風的主因是腦血管阻塞、或腦血管破裂而造成腦部血液供應突然中斷,腦部血液循環產生障礙,使得腦細胞缺乏氧氣和養份,造成局部腦細胞受損或死亡進而產生各種的神經症狀。
常見的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然」發生單側臉部及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突然單眼或雙眼視力糢糊、語言障礙、暈眩,平衡失調、突然劇烈頭痛嘔吐,特別是伴隨有其他神經學症狀,甚至嚴重時會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中風一般分為兩大纇:腦血管阻塞(缺血性中風)或腦血管破裂(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是由於動脈阻塞,以致該血管所灌流的腦細胞缺血壞死,又稱為「腦梗塞」;出血性中風俗稱「腦溢血」,是由於腦內動脈破裂,血液溢出到腦組織內。
一旦發生中風症狀時,應立即將病患送至醫院,經由腦部掃描檢查,可立即得知中風的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中風的治療,主要是根據中風的性質而定(腦梗塞或是腦溢血)。
腦梗塞主要的治療方式有抗血小板劑,血栓溶劑;抗凝血劑,降腦壓藥物…等。
其中阿斯匹靈(aspirin)最常使用於中風病患日後的中風預防治療。
腦溢血可分為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如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型,此種中風大多數發生在年輕人,以及老年人較為常見的高血壓性腦出血,因為大部分的病患都是因為長期的高血壓,導致小動脈的管壁變弱、破裂出血。
在中風急性期除了積極控制血壓之外,依據出血的位置及出血量也須考慮外科治療的機會。
至於中風的治療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復健治療,針對肢體無力,語言障礙…等,逐漸恢復失去的生理機能;一是預防中風,瞭解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加以認識與控制。
根據長期研究顯示,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小中風病史、高血脂、抽菸、長期酗酒..以上皆為中風的高危險因子。
因此,定期健康檢查、時常量血壓、保持心情愉快、長期而規律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如少鹽、少糖、少油、注意腦中風的前兆、減少動物性油脂及內臟的攝取、遠離菸酒等不良嗜好、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應按照醫師的指示並悉心配合服藥,才能讓我們遠離中風的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