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常少不了肉乾、肉鬆這些肉類加工食品。但現在的肉鬆,豆粉居然比肉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過去沒有什麼冷凍設備,當漁獲量高時,就做成魚乾、魚鬆以方便保存。同樣的,拜拜殺豬後吃不完,除了做成香腸、肉乾之外,最後剩下的碎肉就是肉鬆的主要來源。當時環境保存肉品不是那麼方便,加上新鮮肉品相對價格高昂,於是加工後的肉鬆或魚鬆就蓬勃而生。
肉鬆和魚鬆幾乎很少用好魚或好肉來做,原因很簡單,好肉、好魚新鮮現吃都來不及,怎麼有可能拿來做加工食品?使用次等的豬肉和魚肉,但又為了讓魚鬆、肉鬆好吃,就會加入大量的豬油來快炒,好讓這些肉品產生酥香的口感,並加入大量的糖、味精、醬油調味。
肉鬆鬆,品質也鬆鬆
成也是鬆,敗也是鬆,就是因為肉鬆鬆鬆的,裡面放什麼,讓人摸不著邊際。不少不肖業者開始動腦,大賺黑心錢。肉鬆有肉、油、醬油、糖等基本材料,為了降低成本,使用不新鮮的魚肉、有問題的病死豬肉,再用劣質的植物氫化油或問題香豬油來炒酥香,最後用化製醬油、合成果糖、味精、香料、色素來調味,為了增加重量還加入豆粉充數。誇張的是,早餐店三明治、飯糰包的劣質肉鬆,主要成分居然是豆粉,肉反而變成添加物。
市面上的肉鬆一斤七、八十到五、六百都有,價差達七、八倍之多,根本就是一種變相的詐欺行為。長期吃下這種問題肉鬆,對身體的傷害日積月累。會用豌豆粉、豆粉取代肉鬆,都是成本考量,因為豆粉的價格只有豬肉鬆的十分之一。肉炒乾了變成鬆,自然重量就輕了。加入豆粉,可以增加重量賺更多錢。
不肖商人長久以來如此囂張,是因為加入豆粉魚鬆或是肉鬆中一起炒的碎碎,乍看之下,分辨不太出來。但若是仔細看,你會發現上等的肉鬆有細細的纖維,摸起來酥酥成坨的,吃起來酥酥的,但口中還留有殘渣。絕對不是那種粉狀不成坨,放入嘴巴入口即化,完全不需要咀嚼的細粉末。
若是用科學方法來辨證,可以將買回的肉鬆加入碘酒。如果從褐色轉變成藍綠色或是藍色,就代表肉鬆有加入豆粉。碘酒遇到澱粉會變成藍色,而豆粉含有澱粉,因此會變色。如果肉鬆檢測後還是褐色,代表肉鬆中主要是含蛋白質的肌肉細胞,所以不會變色。婆婆媽媽選肉鬆,可別只嚐味道,用摸的也能分辨品質差異。多看多挑,才不會花錢沒吃到肉,還當了冤大頭。
為自己量身訂做
普通肉鬆主要用魚肉和豬肉來炒製,喜歡脂肪量低的,也有雞肉鬆可選擇。肉鬆是牙口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子配飯、佐食很方便的食品。肉鬆常用在稀飯、三明治、麵包、飯糰中。至於現代人擔心肉類食品加工,會有一堆防腐劑和添加物的問題,可以嘗試著自己炒肉鬆。自製的肉鬆,除了可以買新鮮有甜度的豬肉、魚肉之外,還可以用好油和好醬油來炒,甜度大小也可以自己控制。